CPE 的臨場職事 (The Ministry of Presence in CPE) – 周志堅博士
CPSP – 「臨床牧者/教牧輔導員」認證論文
本文連結: https://bit.ly/394ZcaE
一位牧者要到醫院、公司、及朋友家中關懷一位陌生人,請感受一下以下的個案處境:
- 你準備進入醫院的一間房間探望一位太太,她的丈夫剛在意外中身亡,現在正傷心欲絕。你需要什麼心理準備呢?你開口會說的第一句說話是什麼呢?
- 你在公司備受一些同事的攻擊,但你今天要和攻擊你的同事一同開會。你準備以什麼心情去面對呢?當你發現此時心裏充滿抗拒,很不想面對他,你會怎樣處理呢?
- 你正探望一位朋友的患病父親,他帶著不友善的眼光,對你說的第一句話是「請你不要和我講耶穌!」,你會如何回應呢?
以上的處境都是一個牧者,無論是院牧(Hospital Chaplain)、教牧 (Church Pastor)、校牧(Campus Chaplain) 、或者是職場牧者(Workplace Chaplain) 常見的處境。我們要牧養關懷的人,對我們可能有各種態度和心情,或哀傷、或絕望、或熱切,或平淡、或抗拒,甚至有敵意。同時我們也會發覺此時我們內在的心情,也會因過往的經驗和當時的心情,而存在波瀾起伏的情緒。在這種情緒下,面談未必能夠達到牧養關懷的效果。
這些探訪的面談中,如果是在醫院的病床邊發生,我們稱之為臨床探訪(Clinical Visit)。但在所有情況下,牧者的牧養關懷(Pastoral Care),都處於一種獨特的見面狀態之中,稱為「臨場職事」(A Ministry of Presence)。
什麼是「臨場職事」?
「臨場職事」是指「在思想、情感、身體和精神上全神貫注於接受者的有意識的行為,將注意力從說話和做事上移開」 (Crick 2011) [1]。另一位學者 Adams認為「臨場職事」是指牧者的牧養關懷要創造的一個輕鬆、信任、沒有明顯的議程、和高度的靈活性的氛圍,以便牧者可以在不帶偏見、 和富有同感心(Empathy)的環境中,讓受訪者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 創造這種環境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牧者自己在互動中的情感脆弱性(Emotional Vulnerability),使對話成為對接受者和牧者 (關懷者) 的故事的更多相互探索的可能空間(Adams 2019)[2]。
“牧者的臨場職事(Pastoral Presence)不僅僅是與另一個人無憂無慮地存在:它是一種意志行為,它邀請神出現在另一個人周圍的空間中,希望這個人可以讓神在他們身上工作,提供療愈、意義和目的。發展自己的內在存在可以讓一個人準備好為另一個人創造包容的關係環境—— 容納空間;然而,將這種存在的概念轉化為存在和/或行為是複雜且具有挑戰性的:
牧者的臨場職事涉及臨場存在和行為的結合。然而,這種結合不僅僅是從存在到做的順序運動,反之亦然。相反,臨場存在意味著在臨場和行為相交或重疊的動態十字路口保持警惕和敏捷。離開這個動態的交點,進入要麼存在要麼做的單邊模式,意味著把存在拋在後面。存在是行為狀態與存在行為相交的時間和地點。” (Larocca-Pitts 2009)[3]
因此,Larocca-Pitts將牧者臨場存在 (Presence) 定義為「警覺和敏捷地休息並響應由牧者與接受者之相遇中的處境變化引起的存在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的動態變化,這種變化平衡了有紀律的沉默與有意使用的談話,允許另一個自我通過故事打開和展開的目的。 牧者的臨場存在不僅僅是「隨波逐流」,它是在順勢而為」。(Larocca-Pitts 2009) 然而,牧者怎樣才可以做到呢?
「臨場關懷職事」的實踐
在面對死亡的病人面前實踐「臨場關懷職事」,是牧者的一大挑戰,因為被關懷者充滿各種極為複雜意識和情緒。 Nolan (2011) 調查了 19 位紓緩治療牧者的經歷。在詳細聆聽牧者自己的故事後,作者確定了四個相關的主題或理解: 如何在絕症中,在影響力的理論以及心理治療的“移情”框架下,牧者與患者一起經歷「臨場存在」(Presence) ,包括 “喚起的存在” (evocative presence), , and “伴隨的存在” (accompanying presence)、“安慰的存在” (comforting presence)和 “充滿希望的存在” (hopeful presence) ,使患者與牧者關係中出現的「有機轉變時刻」(Organic Moments),一方面患者從保持真實地看他們的現況,同時看到他們(現在多餘的)康復希望轉變為面對死亡的新希望,用這種希望超越絕望 (Nolan 2011) [1]。
Nolan指出當牧者與被關懷者臨場同在,而牧者如能排開心靈上「移情」(Transference)作用的影響[2],又如能適當地運用影響和干預,就可能和被關懷者共同經歷這些「有機時刻」,使受關懷者從內心得到思緒和感受框架的轉移,喚起自己的存在意義,得到陪伴者的認同和感受,受到安慰,從而產生超越死亡的盼望。
Nolan 的說法比較理論性。Adams (2019) 為「臨場存在」(Presence) 提供一個可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 。在他的操作定義下,「臨場存在」包括四個組成部分:(1) 環境、(2) 受關懷者/關懷者的回應、(3) 牧者評估,和 (5) 牧者干預(表 1)。
首先,牧者和被關懷者所處的會面外在環境和內在心情至為重要。一個安靜、溫暖的、不受干擾的地方(環境),牧者有意識地排清前設思緒,全心全意投入關懷者預備關懷者交流溝通,雙方更容易建立互信親善的關係,開放分亨自己的故事(非語言交流、語言交流回應)。即使在急症室、停屍間面對哀傷絕望者,這亦適宜引領到一個比較安靜和溫暖的地方進行對話。對基督教牧者在見面之前,清空自己內在的情緒,有適當的禱告,祈求聖靈的臨在和指引,將有助於探訪和交流。
正如 Nolan 的提醒,在見面時,牧者宜醒覺交流中由過去經驗和個人信仰前設狀態下的移情和反移情的影響,把自己情緒放下,有意識地專心地進入對方的處境和狀態,以同理心,好奇心和對方的尊重和對方交流。聖靈的臨在和提醒,使牧者對被關懷者的身心社靈進行全面的評估,回應評估(牧者評估),並有意識地予以干預,達到牧養關懷,心靈安慰(Soul Care),尋得意義和靈性平安(牧者干預)。
表1 臨場存在 (Presence)的操作定義
臨場存在的四個部份 | 環境(外在及內在) | 受關懷者/關懷者的回應 | 牧者評估
|
牧者干預
|
四個部份描述
|
同理心、好奇和尊重 | 非語言交流、語言交流 | 神聖的聯繫,創造意義 | 有意識的響應評估的過程 |
來源:Adams, Kevin, “Defin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Chaplain Presence: A Review,”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19) 58:1246–1258.
這定義不是依賴於牧者的情感可用性和脆弱性,而是建立一個基於 Kodjo 考慮同理心、好奇心和尊重被照顧者特定心理社會精神背景的關懷環境(Kodjo 2009)[3]。與其他醫療健康學科一樣,牧者在他/她的回答中使用口頭和非口頭交流來充分關注被牧養關懷者的口頭和非口頭反應 (Daaleman 2012;Nolan 2016)。如果被牧養關懷者沒有反應,例如重症監護病房中的昏迷患者,則可以通過第三方(例如家人、工作人員或患者病歷)了解受關懷者的背景。前兩個臨場存在組成部分是所有醫療關懷者提供者的共同期望。後兩者可能是牧者的角色和職能所獨有的。
該定義將「臨場存在」確定為提供靈性關懷 (Spiritual Care) 的一種方法。可以說,雖然很重要,但干預並不是牧師職業身份的核心組成部分。 一些牧師互動需要不同的評估和干預,甚至只是陪伴而不干預。 如何及何時使用存在將取決於特定情況下的需求。
耶穌基督的「臨場職事」存在
在客西馬尼園晚上(外在環境),吩咐門徒「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臨近面對死亡,耶穌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內在心情)。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他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需要被關懷者的靈性需求) 。 他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警醒片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需要判關懷者需要的尊重與回應) 。
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缺乏臨場關懷)。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於是來到門徒那裡,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在耶穌最需要陪伴過理解的時候,他的門徒三次都睡着了,沒有和他臨場同在。
在另一段經文,一個城裡 (外在環境) 長了大痲瘋的人看見耶穌,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需要關懷者的靈性需求)。」他知道他需要被潔淨, 也對耶穌有充分的信心(內在前設),知道如果耶穌肯,就一定能醫治他。這種信心感動了耶穌(同感心交流),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牧者干預回應) 耶穌接觸他,親手撫摸他,就是耶穌這種的臨場交流溝通和服事,使大痲瘋的人得到醫治 (關懷的臨場果效) (路5:12-16)。
然而,怎樣能培養出牧者在臨場中實踐這種臨場牧養關懷職事呢?
在CPSP 認證中實踐「臨場職事」
職場牧養關懷個案一: 打算離婚的太太 作者是一位職場牧者,我在CPSP 的臨床牧者檢證過程分享了兩個個案。牧者被急切要求與一位正考慮申請離婚的職場客戶見面,
[為私隱緣故,下略個案內容兩段]
牧者暗中禱告,聖靈提醒他問被關懷這四個問題:
1) 請她檢查她申請離婚的出發點是因為愛孩子,還是恨她的丈夫寡情、偏向外姓女人?
2) 如果是愛他的孩子,即使離婚成功,得到一筆巨款,對他目前的孩子是真正的幫助,還是會害了他?
3) 他是否了解孩子和媳婦的關係,有沒有可能因為孩子的離婚,這筆鉅款會去到另一位外姓人的手裏?
4) 如果你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享用這筆資產,而是為了下一代,則作為母親,怎樣幫助這孩子上進,更積極向父親證明自己能幹,才是給他最大的愛心和幫助?
一周之後,牧者在與這位女士聯絡,知道他已打消了申請離婚的念頭。牧者的一句話:「不可為魔鬼留餘地」深深地幫助她作上不再申請離婚的決定。「臨場職事」是在作者作出受助人的靈性需要評估(做好母親、維護家庭資產、與神連結得指引),引領她面對神,受啟示作出人生重要的決定。
職場牧養關懷個案二:轉工、辭職,獻身讀神學的職場掙扎 在另一個個案,作者以職場牧者的身份,幫助一位神學院的同學,面對離職、轉職、申請入讀神學的抉擇。
[為私隱緣故,下略個案內容兩段]
當他感受到被牧者關心,親切地提出他迫切要知道答案的問題,他就立刻醒覺,反應非常正面積極,並察覺他有責任幫助他的上司成長,不再以彼此的關係為工作的障礙。而且領受了神的使命,要他在工作上成長,她的態度有很大的轉變,相信她有能力去面對她現在的困難,並且已經克服了他的掙扎。
「臨場職事」要求牧者以同感心聆聽、找出掙扎的核心的靈性原因,並以聖言安慰指引。聖靈在動工,指引牧者以經文和基督徒價值觀幫助案主醒覺,自己走出困局。
職場牧者牧養關懷職場人士的處境和在醫院探訪病人頗有差別。病人一般體弱,精神未能集中,所以牧者無論在語氣態度上都要比較緩慢,切合對方的狀態和接受程度。職場人士反應靈敏,思考敏捷,所以可以接受靈性的衝擊。牧者以聖經、禱告、教導、提出關鍵問題,引領對方進入另一思維框架,提昇對方的領悟,都是一些常用的干預方法。至於互動過程中的提問和回答,每一句回應,都可以有改善的空間,可以在逐字報告中加以研討,找出改善的空間。
培養牧者的臨場牧養關懷
CPE (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臨床牧師教育) 是訓練牧者在臨場中實踐牧養關懷最適合的方法。神學院學生或受任命的神職人員實習生參加為期四至八個月,一期合共400實習小時的臨床牧師教育(CPE) 的一個單元,期中包括300 小時提供靈性牧養關懷、100 小時的個人和小組監督。 在此期間,實習生須參加專題講座、關懷技巧研習、個案研討、人際關係研討、個別督導等。案例材料由「逐字報告」(Verbatim) 記錄組成(附件一詳細描述其中分析部份)。這個程序是經由已通過專業團體認證的CPE 認證督導下進行[4]。
逐字報告是一個案例演示,它是逐字記錄,據實習生所知,大約與受關懷者的互動,包括以附註形式記錄實習生在相遇期間的內心想法和感受(Jones 2006 年)。作為教牧教育及學習工具,「逐字報告」的目的是逐字逐句記錄雙方的對話,是為了幫助學生變得更加反思被關懷者的個人特徵、系統性和公義性問題怎樣影響被關懷接受者,並檢查移情、移情的要點和反移情、分析、牧師計劃,和靈性/神學反思 (Hemenway, 1996; Vandecreek & Mooney 2011)。
在這個特定的 CPE 單元中,編寫這個逐字報告的實習生逐字逐句閱讀了客戶或患者部份,並作為聆聽者,聆聽伙伴讀出該牧者的部分。這種方法讓實習生有機會聽取他們的當時的干預行為。參與的其他實習生閱讀他們對一組關於文字敍述當事人特徵、牧養計劃,背景,關於他們的關係與客戶、情感和社會心理動力、靈性和神學反思牧師以及牧者對客戶的觀察。這些問題反映第一階段和 第二階段CPE 結果,這是CPE課程的標準(ACPE 2016)。
在逐字報告的分析部份至為重要,牧者可以客觀地思考對話中的主題、未能察覺的啟示,和需要學習的課題,並總結出這個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價值,作為日後進步的指引。附件一列舉出一些關鍵性分析和評估的問題。
結論
雖然基督教神職教牧 (Chaplaincy) 曾是教會中常被忽略及低估價值和作用的獨特職事模式,但目前已逐漸被社會及公眾人士認識到受助者有靈性關懷的需要。神也呼召人擔任此職份,牧養在教會羊圈外主基督之羊。除醫院院牧之外,校牧、警牧、職場的職牧(Workplace Chaplaincy)、紀律部隊的隊牧,都日漸普及。CPE 正是擔任此種「在世而不屬世」,訓練基督教神職教牧在羊圈外牧養關懷的工作的訓練和教育場所。
在此臨場牧養關懷的處境,牧者要面對自己的身份、就是: 我是誰、我是否逐漸接受了自己的出身、家庭、種族、文化背境和召命。此外,自己是否已聚焦於自己能仍未知、仍未解決的內在憤怒和潛在動力,而這些正是在 CPE 訓練中,CPE 督導要協助學員面對和處理任何來自父母、教會內外權柄和形象對學員仍存的隱藏影響的問題。因為在臨場上,牧者正進行一些宗教服事,而在這些服事中,教牧必須學習和順服於這些運作中的權柄影響,以致他們能認識和了解他們對被關懷者的身心社靈需要和回應的評估可能會造成別人的冒犯和傷害。
「深入認識自己,亦要求我們自我發現,面對本身人格的陰暗面。當我們真誠面對自我的時候,我們總會看見不少令人不悅和一 些甚至是可怕的東西 。基督徒的靈性要求我們承 認自我有很多不同的面目,並且開放自己,讓神的愛光照它們。神的恩典足以接納它們,再按著祂的心意聚合它們, 逐漸把它們編織成為 個新人。 再者,深入認識自己亦要求我們開始一個旅程 ,就是 認識和戒除那些我們慣用的自我欺騙策略。」
最後,惟有我們親身經歷、而不是逃避黑暗、苦難和掙扎,我們才能 認識自己。我們迴避痛苦,就等於迴 避去認識自己。同樣地,假如我們選擇逃避本身的焦慮、 壓力和沮喪,而不是進入這些感受之中,在當中與神角力, 們將永遠無法真正和深入地認識自己。心的呼聲是逃 避面對自己的癥兆。習細心聆聽它們,同時留意自己的 夢和對人對事的反應模式,都是傾聽我們心靈低訴的主要途徑。要是我們不願意學習聆聽由我們內心世界最隱密處 所發出的信息,我們將不可能深入認識自己。 不過,我們必須緊記,認識自己只是基督徒靈性中的 一 個成長途徑 ,而非目的 。認識自己的目的 ,是為了改造自我。這種改造是沒有捷徑可以一 蹴即至的 。」
David Benner 、《心靈關顧:修正基督徒的培育和輔導觀念》Care of Souls: Revisioning Christian Nurture and Counsel, 基道。2002。
除非牧者須對他們牧養關懷事奉的旅程泰然自若,否則他們不能與被關懷者共渡哀傷。如教牧的服事未能以貼近基督及聖靈導引為中心,那麼,他們就不可能在急難中與被關懷者心靈連結,提供適切的幫助。所以「臨場職事」是每一位教會外的服事人的牧者必須跨越,達至高標準的一項挑戰。這正是作者撰寫此文的目的。
附件一: CPE逐字報告中有助強化「臨場事工」部份的分析
A、分析
- 被牧養關懷者/牧者/客戶最初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 在這個人身上、在你身上、在這段關係中發生了什麼?
- 訪問的主要主題是什麼(口頭和非口頭)?
- 評估 被牧養關懷者/牧者/客戶在身體、情感和靈性上面臨哪些問題,以及他/她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 5. 你在面試過程中是否遇到過自己內心的問題/困難/不舒服的感覺?
- 您對被牧養關懷者/牧者/客戶、您自己、疾病、生活等有什麼新的認識嗎?
- 在目前的情況下,您對這個 被牧養關懷者/牧者/客戶 的牧者診斷是什麼?出現了哪些屬靈和神學問題?你怎麼當牧師?
B. 動力
1. 確定被牧養關懷者/牧者/客戶的宗教、種族、民族、語言、性別、年齡、經濟狀況、性取向、性取向等對其應對能力的影響。
2. 訪問期間這些因素對您有什麼影響?
3. 此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影響他/她接受的護理?
4. 是否存在您可以識別的司法問題? (例如種族主義、偏見……)
5. 確定您觀察到的任何彈性因素
C. 回應評估這些是你回想起來的評價,現在你有一些距離和更多的客觀性。具體按數字引用回复。包括以下這些:
1. 評估你的牧靈回應的有效性。哪些回應或干預措施幫助 被牧養關懷者/牧者/客戶分享更多他/她的感受、信念、擔憂等,哪些回應或干預關閉了談話的途徑?
2. 反思你的動機—感覺、認同、恐懼、技能水平等導致你以你的方式做出反應。
3. 你能識別出訪問中任何移情或反移情反應嗎?對於 被牧養關懷者/牧者/客戶,您是誰,對於您,她/他是誰?
D. 神學反思1. 花一些時間自由聯想本次訪問的主題或問題。
什麼聖經故事或人物,或教學浮現在腦海中,為什麼?
2. 這個來源/宗教協會在哪些方面幫助你加深了對這個案例的理解?
3. 你會用什麼神學思想或概念來幫助你牧養這個人? E. 靈性反思 – 為您自己在靈性上解讀這次訪問。1. 被牧養關懷者/牧者/客戶對象的哪些精神問題最觸動您?2. 這次訪問或此人為您提出了哪些屬靈事務討論或問題?
3. 在這次訪問中,你在哪里以及如何經歷(或沒有)上帝的同在?
4. 您的哪些文化或靈性價值觀可能會影響您如何看待被牧養關懷者所呈現的問題/痛苦,與患者的觀點不同?
5. 被牧養關懷者的痛苦經歷或應對方式是否會影響您對痛苦經歷的思考方式?
6. 這次遭遇如何影響你個人對苦難意義的理解——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F 未來計劃 建議的未來的牧養計劃和目標。下次作牧養關懷探訪的策略 (即使未有重複探訪的計劃) 。
註腳
[1] Crick, Robert D., and Brandelan S. Miller, “Outside the Gates: Theology,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Chaplaincy Ministry,” HigherLife Development Services, Inc, 2011.
[2] Adams, Kevin, “Defin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Chaplain Presence: A Review,”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19) 58:1246–1258.
[3] Larocca-Pitts, Mark, “Holding space: Pastoral presence for a new age,” PlainViews 6, no. 15 (September 2, 2009). http://plainviews.healthcarechaplaincy.org/archive/AR/c/v6n15/pp.php
[4] Nolan, S. (2011). Hope beyond (redundant) hope: how chaplains work with dying patients. Palliative medicine, 25(1), 21-25.
[5] 移情是精神分析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移情是指患者的欲望轉移到分析師身上而得到目的的過程。這關係到病人所關注的典範。也就是說心理學分析所認為的移情,實際上是講患者在童年時對一個客體的情感,這個客體尤指父母,在治療過程中轉移到另一個客體或另一個人身上,通常這個人是病人的心理分析師。「負向移情」表現為病人辱駡醫生等;「正向移情」則是病人投擲到分析師身上的情感是積極的、溫情的、仰慕的。正向移情有利於治療。在心理分析的治療過程中,還會產生反移情。反移情指的是分析師對患者無意識的移情而產生一些無意識的反應。
[6] Kodjo, C. (2009). Cultural competence in clinician communication. Pediatrics in Review,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30(2), 57–63; quiz 64. https ://doi.org/10.1542/pir.30‑2‑57.
下載全文,請留電郵: CPSP CPE 的臨場職事 Augustine Chow Web Version 062922
References
Adams, Kevin, “Defin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Chaplain Presence: A Review,”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19) 58:1246–1258.
Baker, Alan T., “Foundations of Chaplaincy, A practical Guid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21.
Benner, David、尹妙珍譯《心靈關顧:修正基督徒的培育和輔導觀念》Care of Souls: Revisioning Christian Nurture and Counsel, 基道出版社,2002。
Caperon, John, Andrew Todd, and James Walters, Edit, The Christian Theology of Chaplaincy,”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ondon, and Philadelphia, 2017.
Crick, Robert D., and Brandelan S. Miller, “Outside the Gates: Theology,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Chaplaincy Ministry,” HigherLife Development Services, Inc, 2011.
Daaleman, T. P. (2012). A health services framework of spiritual care.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20(8), 1021–1028. https ://doi.org/10.1111/j.1365‑2834.2012.01482 .x.
Hemenway, J. E. (1996). Inside the circle: A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inquiry concerning process groups in 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Decatur, GA: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Publications, Inc.
Heydt, Margo J. and Timothy E. Severyn, “Spirituality, Diversity, and Ethical Decision-making: The Inclusive Wesleyan Quadrilateral Discernment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 Volume 19, Number 1 (2022), 37-64.
Jablonowski, H. W., L. Jansen, and R. Mempel. 1998. Die betriebsbezogene Arbeit der Kirchen – eine Bestandsaufnahme [The Company-Related Work of Churches – A Survey]. Research report. Bochum: SWI.
Jones, L. C. (2006). Baptism by fire in 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the art of pastoral care through verbatims. Reflective Practice, 7(1), 125–142.
Nolan, S. (2011). Hope beyond (redundant) hope: how chaplains work with dying patients. Palliative medicine, 25(1), 21-25.
Kevern, Peter and Wilf McSherry, Chapter 3, The Study of Chaplaincy: methods and materials, in “A Handbook of Chaplaincy Studies – Understanding Spiritual Care in Public Places,” edited by Swift, Christopher, Mark Cobb, and Andrew Todd, edited, Ashgate Publishing, 2015
Keven, Adams, “Defin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Chaplain Presence: A Review,”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19) 58:1246–1258.
Kodjo, C. (2009). Cultural competence in clinician communication. Pediatrics in Review,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30(2), 57–63; quiz 64. https ://doi.org/10.1542/pir.30‑2‑57.
Larocca-Pitts, Mark, “Holding space: Pastoral presence for a new age,” PlainViews 6, no. 15 (September 2, 2009). http://plainviews.healthcarechaplaincy.org/archive/AR/c/v6n15/pp.php
Scadron, Dale, “The Chaplaincy Certification Program,” Author Reputation Press LLC, 2021.
Seales, C. E. 2012. “Corporate Chaplaincy and the American Workplace.” Religion Compass 6 (3): 195–203.
Vandecreek L., & Mooney S. (Eds.) (2011). Parish nurses, health care chaplains, and community clergy: Navigating the maze of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NY: Routledge.
Wolf, Tanja and Birgit Feldbauer-Durstmüller, “Workplace chaplaincy: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Management, Spirituality & religion, 2018 Vol. 15, no. 1, 38–63
周志堅博士 是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博士,伯特利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學生。2011年畢業於中國神學研究院,曾擔任教會、機構、及職場牧養關懷工作前後近十年。他在2017年已完成四期CPE訓練,在此前後,完成教練學、輔導學、教牧輔導學、及心理動力心理治療課程。2018年在香港率先創立「心靈關懷研究社」,並設立一網上平台 (https://CareForYourSoul.com),聯同其他臨床心理學家及輔導員,率先在網上為大灣區提供網上的心靈關懷和輔導服務。過去三年,他以雙職傳道人的身份,在友邦一保險團隊中擔任職場牧者(Workplace Chaplain) 至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