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浸會大學傳播系陳家華教授一席話流淚了(不知自己為什麼總是眼淺)。她28年前辭了政府長俸的工作,進入大學教書,要在三年內完成博士學位,但他在第一年博士生就已經出版學術論文,28年來,出版了180篇論文,並提攜了不少博士生。
陳教授以香港及中國華人文化背景,發表了不少在傳播及廣告研究方面的文章,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人,提升我們在國際水平的研究,對人類的知識作出貢獻。
從他的分享,自己感到汗顏和慚愧,1994年博士後因為選擇在職場發展,輕視了繼續研究和發表論文的責任,寫作算是不少,但都是在報章雜誌專欄、面書、個人部落格有感而發的文章,總以為自己不是在學術界,不需要寫作嚴格的學術性研究文章。
發表期刊文章的價值,在於立志進入國際論壇,為增長實據知識,與世界交流而貢獻努力。中國華人圈,從教會研究、信徒研究、到職場牧養,其實都有不少實戰的經驗,但沒有人好好地把實據記錄下來,與外國作交流,提昇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會及牧養神學發展的實際經驗,沒有為人類的知識創造貢獻。
今天聽到流淚了。對自己從事學術研究,承先啟後,要定下了最高的準則,並要把研究的進程和不同階段的結果,總結成可發表的學術文章,而不是只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一下牢騷,為人類的知識創建,作出貢獻。
願主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