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bigin 多元社會中的福音全書要點與讀後感

1) Newbigin 多元社會中的福音全書要

本文連結:   https://bit.ly/3vsdwT6

 

在多元性社會的現實下,本書主要回答兩個問題:

  • 今天的人類在何處?
  • 在多元文化下福音是什麼?

本書借用一個重要的觀點:「合理結構」作為本書立論的基礎。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合理結構。他就像一副眼鏡,我們戴上,容易觀看一切。我自己看不見眼鏡,只有在不同文化下的人才能看到我帶了眼鏡。

理性主義下的理性,並非知識的來源,而只是處理資訊的方式。他只能在一個持續的語言文化傳統來發揮作用。

真理不是一套抽象的想法,或是一種經驗罷了。他是一個故事,敘述上帝的作為。基督教的信仰就建立在耶穌故事的事實上,絕對不是盲信。

任何人都可以販賣一套福音的語言,而骨子裏不過是自己和自己對拯救的需求,上帝只是附帶品罷了。整個福音的中心不是個人的、隱私的,只關心個人上天堂的道理,而是與全人類的福祉息息相關,他是個公共的真理,是有關天國的信息。

教會作為一個社區共同體,他的使命就是在世上(個人、家庭、工作、政治、社交、文化上)作個見證上帝作為的團體。這個團體就是福音影響社會的所在,是活出基督信仰的所在。基督徒自己並不擁有絕對真理,我們只是真理的學生。耶穌那種絕對的真理在這個不完全的文化中被顯示出來。

在這個意義上,教會就是福音的一個詮釋,他的力量不是從優越感和霸氣中顯示出來,乃是從軟弱、服侍和受苦中顯出能力,因為這是他的主要所立的榜樣。

從歷史看,並沒有所謂超文化的純福音。既然福音總是體現在文化城景之下,那麼,我們又怎能知道,他是否未被文化所馴服,所同化了呢?主要觀看十字軍東征和美國速龍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看見文化的主流思想(合理結構)轉化、順服了基督教的鮮明例子。

因此,在福音與文化互動的關係上,我們只有更謙卑,不要總以為自己站在真理與正義的高原。往往,我們需要借助不同文化的人來指出自己的盲點,才能稍微看清一點真理中的不變成,而不是只是我們合理結構的錯覺。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澳驕傲、之事與偏見仍是人類(包括基督徒)最大的敵人。

基本上福音是一個歷史事件:耶穌的生命、死亡和復活戰勝了人類的敵人,讓我們恢復與神的關係。雖然他只發生過一次,但是一次地永遠解決,不會改變。不過情景也塑造了福音,因為每個人緊龍在某個地區、時段、傳統和群體中接觸福音。人們接觸到的福音是藉着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言語,而不是抽象的教你和觀念。

從美國人口調查統計數字中也同樣看出世界觀轉型的現象。美國社會已經成為一個道地的多元化社會。在這個社會裏,道德的最高指導原則不再是宗教和傳統道德,而是容忍多樣性和多元性。

「使命導向教會」(Missional Church) 的前提是認定自己處於一個以文化或多元化的社會,要在這個社會傳播基督教的信仰。當我們使用「使命導向教會」或是「使命導向生活」這些字眼時,我們指的是「上帝藉着聖經所吩咐的使命和生活方式。」為了上帝的榮耀,教會有異地按照上帝所定的方式,完成他所交付的大使命。

許多注重「傳福音」的教會,不過是幫助人在今世改善自己,死後盡天堂,為着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救恩」觀吧了。但是,「使命導向」的教會把福音看作是異文化中「攻擊性」的力量,向文化挑戰,要求信徒有更高的「效忠」與投身。

所以,教會不但從事植堂,並要求每個人都要以福音使者的身份與文化對話,而不只是追求個人靈性成長,或單單把人帶到教會。因為每個人都要面對着基督教信仰不同質的「異文化」,宣教不再是教會節目的一部份,他定義了教會的使命,從有宣教計劃的教會轉變為使命導向的教會。

作者說明了,宣教包括「恢復」三件事:福音真正的公共性,教會宣教的性質,以及西方文化的分析。用「恢復」這個詞,因為長久以來,西方教會對福音的認識失落了,變成個人的、私下的、主觀的信仰經驗而已。本書對突破今天中國基督教的瓶頸也會有很大啟發的作用。

2) Newbigin 多元社會中的福音讀後感

原著出版於1989年,30年後由宣道出版社楊基翻譯成中文。在多元性社會的現實下,本書主要回答兩個問題:1. 今天的人類在何處?  2. 在多元文化下福音是什麼?作者是英國主教,曾在印度宣教多年,故對異文化下的福音有卓越見解。

今天的人類在何處?  在多元社會下,任何人都可以貶賣一套福音的語言,而骨子裏不過是自己和自己對拯救的需求,上帝只是附帶品罷了。許多注重「傳福音」的教會,不過是幫助人在今世改善自己,死後進天堂,為着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救恩」觀吧了。從歷史看,福音總是體現在文化情景下,被文化所馴服。十字軍東征、美國蓄奴、帝國主義福音傳播的歷史,可以看見文化的主流思想(合理結構)轉化、順服了基督教的鮮明例子。在這個社會裏,道德的最高指導原則不再是宗教和傳統道德,而是容忍多樣性和多元性。

在多元文化下福音是什麼?  整個福音的中心不是個人的、隱私的,只關心個人上天堂的道理,而是與全人類的福祉息息相關,是公共的真理,是有關天國的信息。教會作為一個社區共同體,他的使命就是在世上(個人、家庭、工作、政治、社交、文化上)作個見證上帝作為的團體。這個團體就是福音影響社會的所在,是活出基督信仰的所在。基督徒自己並不擁有絕對真理,我們只是真理的學生。教會就是福音的一個詮釋,他的力量不是從優越感和霸氣中顯示出來,乃是從軟弱、服侍和受苦中顯出能力,因為這是他的主要所立的榜樣。因此,在福音與文化互動的關係上,我們只有更謙卑,不要總以為自己站在真理與正義的高原。

「使命導向教會」(Missional Church) 的前提是認定自己處於一個以文化或多元化的社會,要在這個社會傳播基督教的信仰。「使命導向」的教會把福音看作是異文化中「攻擊性」的力量,向文化挑戰,要求信徒有更高的「效忠」與投身。所以,教會不但從事植堂,並要求每個人都要以福音使者的身份與文化對話,而不只是追求個人靈性成長,或單單把人帶到教會。作者說明了宣教包括「恢復」三件事:福音真正的公共性,教會宣教的性質,以及西方文化的分析。長久以來,西方教會對福音的認識失落了,變成個人的、私下的、主觀的信仰經驗而已。

本書在宣教的邏輯、宣教使命、基督教的排他性與各種宗教和文化關係部份(第十至十六章)最讓我沈思,讓我檢視「基督教是唯一的真理,必須護教、必須抵抗來自共產黨文化的侵害」這立場。我認識到:

  • 主張世界各大宗教中只有一個宗教擁有適用於全人類的真理,這種咄咄逼人的做法只能被認為是反人類的。這個唯我獨尊的主張是教會在19世紀一貫主張,我們也必須面對事實:現在這個主張站不住腳。
  • 今天教會也必須鼓起勇氣承認一個新的事實:上帝的恩典運作於所有民族和各大宗教傳統,並不厚此薄彼,因此我們必須放棄那種唯我獨尊的主張。
  • 基督教文化在19世紀,曾經犯過一個錯誤,使福音成為帝國主義侵略工具,把政治意識和文化強加於另外一種民族上的錯誤。這種錯誤曾經在中國引起「非基運動」、抗拒基督教辦學,辦醫院、辦教堂,視宣教士傳來的基督教文化為一種外來侵略文化。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认可(在政治方面领导)的三自教會,強調“自治、自養、自傳”的中国基督教教會因而成立。中國官方及民間,普遍流行着一種反對基督教文化侵略的意識。
  • 基督教的信仰來自聖經,但聖經並不是人類文化的產物,而是上帝的話語和作為。基督徒認識的上帝,包括上帝在基督裏的啟示和上帝的整個聖經故事中的啟示,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因為文化的差異,我們對基督的認識,肯定亦有所差異,也得在分享中加以檢驗,透過分享我們對耶穌的認識,談論在基督耶穌裏現實的體驗。

在多元文化,宗教多元主義、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的勢力下,上帝在基督裏啟示的關鍵,提示了基督教兩個重要的原則和事件,就是耶穌基督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和將來復活。這雙重事件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信徒是否可以平衡地對待中國共產黨文化,一方面歡迎重視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一方面抵制任何一種文化的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