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華人教會需要改革?

從事企業管理40多年,我認識到任何企業都需要不停的改革。
從五、六七年代追趕日本的生產技術的改革開始、到品質控制改良的改革、接着產品開發設計及包裝的改革、市場開拓的改革、産品服務流程改革、服務創新及服務質素改革、生產和服務自動化、互聯網、內聯網、物聯網應用、電子商貿、企業電子化、B2B, B2C, C2C模式、電子貨幣支付、到近年云端、手機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技術、NFT、元宇宙…. 一浪接一浪,企業的組識、營運、管治、業務及發展模式的政革從未停步。
相對於企業、香港華人教會作為基督地上的身體,其經營管治和發展改革相對就較少了。
同期,我們見到l教會由聚合性教會、發展分齡牧養、以信徒對象分成團契、改為細胞小組、收購戲院、學校、改建停車場、自建大廈、發展成大型教會 Mega Church, 進駐學校發展為駐校教會、進駐職場,發展為職場教會、週日使用餐應、酒店發展為無牆教會、使用企業、社企,發展為營商宣教工場,進入社區,發展在社區中心、隣舍會堂,但在經營、服事、和管理模式,卻無什麼改革。
除上前文「弱不經風的香港教會」( https://wp.me/pdA6zQ-it ) 文章指出本地教會近年的統計數字變化外,
我們觀察到…
o 教會主力發展聚合型服務。週六、週日最多人聚集。 平日、週日下午教會水靜河非、杳無一人,全面沒有使用;
o 教會的服務,主要集中於建立敬拜隊,樂隊、生日學、福音及外展事工,團契,海外宣教、本地社區服務。這些以會眾中為中心的活動及項目,過去曾經相當成功,以致能結集成為大型教會。
o 信徒靈命成長,門徒訓練,則交由團契或細胞小組來的活動,透過查經、聚會、彼此服事以完成。門徒領袖的訓練,是培養門徒能為教會各種事工擔任小組組長、或事工領導的角色而設立。
o 教會的福音工作,主要集中在三福事工、啟發課程、社區服侍。教會的差派主力集中差派外國宣教士,城市宣教,信徒在離開教會後的家庭生活,工作生活職場生活中的差派任務並不注重。
以聚合型、會眾服務 (Congregation-Centered) 的教會,作為「神的子民」(the People of God) 聚集可能失去以下幾個重要的功能:
1)信徒的信仰生活被局部個化,不再整全:神的子民生活有家庭生活、工作生活、事奉生活。教會只在週六、週日牧養教導神子民的教會生活,教會事奉生活,但在信徒的家庭生活、工作生活、社會服務生活不佔任何角式,以致信徒成為星期日信徒,不能合面實踐信徒作聖潔國度、屬神的祭司和子民任務。
2)教會以內聚為服事及活動及事工活動,往往疏忽了教會作為基督在地方的身體是要建立神的國度、影響祝福世界的角色。信徒往往被教導只注重及參與教會活動,而與神國度內的其他事工、基層服事組識、城市宣教活動往往未能互相合作合力,彰顯神國度。在主禱主,耶穌願你的國度降臨,而不是教會降臨在地上是信徒唯一的聚合。
3)教會發展任務,往往注重教會大小、會址物業堂會大小、會友人數增長、會眾出席祟拜人數,每年受水禮人數、參與主日學及事工人次,差派宣教士人數,而靈命成長、門徒人數、社區服事、為正義發聲角色、家庭牧養、職場牧養、與信徒關係建立、信徒與神、與神所創造的環境的關係,往往未成為教會的發展目標。
4) 在華人教會是不輕易談改革。因為每所教會都有所屬的宗派、或創會牧師元老。教會能成立,長大固然有其成功的因素。教會的長老執事都是過去曾使教會成功的人士。對於過去行得通的方法自然要維持,甚至要複製,擴堂,分植,把原來的編制擴大。
目前行不通的,有誰敢提出異議和挑戰呢?教會的教導是順服。華人的文化是論資排輩,不少長執都是終生制、年輕的長執未必能凝聚共識和改革力量。
5)教會傳福音的使命往往只局限於個人救贖層面、人與人之間因罪關係被破壞、人生命與社會及環境之間被破壞之復和,也就是因福音、因基督為我們死而帶來之人生的全面復和、救贖和再次創造、神公平和憐憫的彰顕並不被重視。
那麼,怎樣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