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該如何服務公共利益?

基督徒該如何服務公共利益?

Miroslav Volf (2011) : 共公信仰:基督徒該如何服務公共利益?

讀畢 Miroslav Volf “共公信仰:基督徒該如何服務公共利益?”我有一些感想要記下來…

在公共信仰、共公神學這課題,我算是認真地讀了一本好書,就是耶魯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 在2011年出版的這本書。

這本書出版的背境是當代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有不可和解的民族信仰和仇恨。表示本身是基督徒的奧巴馬總統在伊拉克、阿富汗、中東以色列陷入戰爭中,而同時世卻同時存在著影響人類、民族生存的共同議題、和平相處、減少宗教仇恨、民族仇恨、地球變暖、國際貧窮及國際難民問題,需要一些超越宗教、民族、信仰的智慧解決人類問題。

Volf 以基督教立場討論了「絕對一神」下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愛與寛恕,愛憐若己的教義,為如何彰顯人道、明確身份及區別,分享基督作為核心智慧、讓公眾投入,寫下他的立場。

在此立場下,「一神信仰」雖是每個宗教的核心教義,即使在此信仰下,沒有妥協餘地,但每個宗教大概都有愛隣若己的觀念,就是對待別人如同對待自己,中國人的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

在此觀念下,多元宗教信仰的互相尊重,成為了一個政治議題,可以幫助我們從極端宗教主義中退出來,一同找尋共同利益的出路。

基督教的神使人有信仰自由,信仰是神給人的禮物,而不是一個律法,要人必須要人遵守。因此以任何基督教的社會制度強加於他人他國的身上必須被禁止。遵守信仰自由,就是要抗拒極端宗教主義,而以包容多元作為政治議題。

我們有人類有太多的公共議題譬如疾病,貧窮、飢餓、侵權、環境污染等等。我們的共同任務是要在現代文化中享受愛,亦把愛奉獻出來。個別宗教也許對如何傳達愛不同的理解,但對如何享受愛,應該沒有不同的歧見。

在愛中,我們可以激烈地辯論,如何令人的生命,得着人類的共同利益好處!

他的文章先我進入深入的反省:

1)基督教多年來曾從事打壓其他宗教的力量。在中古,十字軍的東征,重奪耶路撒冷;上兩個世紀,天主教和基督徒進行了幾次大戰。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ISIC 和阿富汗戰爭,歷史還是不停地重複着。

2)在幾年前,我自己也成為反同運運動的積極分子,開動教會機器,凝集聲音及社會壓力,不讓同運進入立法議題。

當時,我隱隱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因為基督教多年來以受苦犧牲、殉道贏得世界尊重,而不是當權和操控,成就神的國度。鴉片戰爭,以武力宣教、打開中國城市建立教堂,以庚子賠款辦清華大學,今天已成為中國抗拒外來勢力影響近百年的反基督教原因。還要重覆錯誤嗎?

當年我人微言輕,也沒有神學理論反對教內人士對同運入士的打壓!Volf 把信仰議題,和政治議題分開處理,以愛神愛人,以愛鄰若己為基督徒根基信仰,尋求社會的共同最大利益,是一個合理現實解決信仰極端主義的路向嗎?

3) 基督教很多的事工,都需要喎非基督徒,甚至異宗教的人士合作。例如難民事工、扶貧事工、SEN 特殊教育事工、無國界醫生、媽媽的抉擇等等。主辦的機構是基督教的機構,處理的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但是我們更要在主基督耶穌的愛來,與政府, NGO,其他詞不同信仰和政治意見的人合作,以成就神的國度。

他們正面對政治、社會、信仰、不同議題的衝擊,更要符合基督教信仰,可能令很多事工都無法推動。以基督的心為心,拋開成見和宗教信仰,攜手合作,才建構上帝國度的最好動力。

Volf 的著作,使我對異信徒、異宗教、甚至為社會所厭惡的罪人、性工作者、賭徒、同運人士多了一份尊重和寛容。

我寫下了這句話提醒我自己:「檢驗基督信仰的唯一方法是:

你是否活出基督無條件的真愛,對家人、對朋友、對職場同工、對隣舍、對異教徒、對異信仰人士、對意見完全與你相反、對同運人士、對恨你、怨你、無理欺負你的人!」

作者: 周志堅 Augustine Chow

周志堅博士 是一名有夢想、有活力、以專業保險代理為業的雙職傳道人。他立志推動職場事工,職場牧養關顧。 他是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歷任國際性頂級銀行及保險公司保險高層管理。 Dr. Augustine Chow is a vision-driven dual-roles minister in the marketplace in Hong Kong. He is committed to advocating marketplace chaplaincy ministries. He was honored as An Outstanding Young Person of Hong Kong. He was a senior executive in one of the world’s top-notched banking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