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誦禱 (Lectio Divina)

聖言誦禱的步驟
「聖言誦禱」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祈禱藝術,過去曾廣為基督徒所採用。這種祈禱是以一種緩慢的、默觀的方式來誦讀聖經,使聖經 — 上主聖言 ─ 成為人與上主合一的媒介。
1) Lectio — 誦讀 / 聆聽
操練「聖言誦禱」的方法首先要培養深入聆聽的能力,就如聖本篤在其會規序言中所鼓勵的:「以我們心靈之耳來聽」。我們讀經時要試著如同厄里亞先知一般,能夠在輕微細弱的風聲中聽見上主的聲音(列上十九 12);
如果想聽清楚輕聲細語,我們必須學著保持靜默。我們必須學習喜愛靜默,如果我們一直喋喋不休,或總是身處嘈雜聲中,就沒有辦法聽到細微的聲音。
因此所以聖言誦禱的第一步可恰當地稱為:誦讀( lectio)。
聖言誦禱的第一步驟是「誦讀」或「聆聽」。然而這和現今基督徒閱讀報紙、書籍甚或聖經的閱讀速度不同。這是一種虔誠的聆聽,是在靜默中懷著敬畏的心聆聽。我們聆聽的是上主緘默、細微的聲音,這是上主親自對我說的、不是高聲喊而是個別的親密話語。在誦讀聖言時,我們慢慢地、集中注意力地、小心地聆聽一字一句,這就是上主今天向我個人發出的話語。
2) 默想(Meditatio- meditation)
在誦讀聖言時,我們如果發現某一字或某一句對我有個別意義,便要對這字或句子反覆思考,就像在反芻一般。
接受聖言就是要記下祂,在不斷地、緩緩地反複口讀耳聽聖言之際,使祂與我們的思想、盼望、記憶、渴望產生互動。這就是聖言誦禱的第二步驟:「默想」( meditatio)。
在默想中,讓上主的聖言成為對我而發的言語,祂能碰觸並感動我們的最深層。
3) 祈禱(Oratio-prayer )
聖言誦禱的第三步驟是「祈禱」(oratio)。祈禱有兩層意義:首先是與上主「對話」,這是與邀請我們投入祂懷抱者的愛的對話;其次,祈禱也有「祝聖祭獻」的意義,先前我們認為自己有些部分是不配蒙上主悅納的,我們像祭司般把他們祝聖為馨香的祭品奉獻給上主。在這種奉獻的祈禱中,我們讓誦讀以及默想的聖言去觸動並改變最深層的自我。經由不斷地誦念在誦讀與默想中出現的上主話語 ─ 那能治癒人心的話語 ─我們答覆上主的邀請,就像在感恩祭中主祭奉獻麵包與酒,我們也在聖言誦禱中高舉自己最艱困痛苦的經驗奉獻給上主。
4) 默觀(Contemplatio- Contemplation)
最後一個步驟我們只要安歇在主的愛內,祂以聖言邀請我們接受祂那轉化人心的擁抱。沈浸在愛中的人都能體驗「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與上主的關係也是如此。在愛我的那一位的臨在中,我無言寂靜地安歇著 — 在基督徒傳統中稱之為「默觀」(contemplatio)。此時,我們再次靜默,拋開自己的話語;純然享受存在於上主的臨在中的滋味。
聖言誦禱內的靈性律動
如果想讓聖言誦禱有作用,我們必須回溯過去,才能了解到現代人已經瀕臨全然失落的危險處境。在古代的基督宗教中,「行動」與「默觀」兩個詞所指的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基督徒行為(或是不行動) ─ 以「祈禱」與「使徒工作」兩種不同的形式展現。行動與默觀應被視為我們內在不絕的靈性律動中的兩極:溫和地往返擺盪於靈性與上主的「活動」與「接納」之間。
「操練」 — 靈性的行動 — 在古代所表達的是我們與上主的恩寵合作,好拔除惡習、發揚善性。靈性行動的方向並非好似作一個使徒般「向外的」;反之,這更是「向內的」,深入我們靈魂最深處,上主聖神在那不斷地轉化我們,以上主的肖像重塑我們。因此,「行動的生活」是為了讓我們見到真我,讓我們按上主原本對我們的計畫重造我們。
在早期隱修院傳統中,默觀有兩層意義:首先是默觀在受造界中的上主 (theoria physike) — 在萬物中的上主(God in “the many”)。其次是默觀沒有任何形象與文字上主本身(theologia ) ─ 絕對的上主(God as “The One”)。從上述的觀點看來,聖經誦禱是一種操練,在上主的創造中默觀上主。
在默觀中,我們的靈魂停止內在的動作,而只是單純的存在,安歇在我們摯愛之父的臨在中。就像我們的外在生活有許多輪替的時刻,如訴說與聆聽、提問與思考等,在我們的靈性生活中,我們也要學著享受